


天山北麓的雪水尚未完全解冻,震耳欲聋的钻机声已撕破山谷的宁静。年后,新疆温霍高速3标温泉号TBM掘进突破2000米大关,首战告捷,而更让项目负责人杨关飞高兴的是,经过检测,隧道日产140吨的废水,经技术净化,已满足循环利用和排放标准,项目出色完成了这份生态答卷。
G219线温泉至霍尔果斯公路建设项目是G219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二公局承建的温霍公路3标项目莫逊山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8个月前,项目温泉号TBM正式步入掘进,随着每日进尺的提升,很快施工人员就发现隧道内产生的废水量剧增。
“目前TBM每天掘进13米,每日产生140吨的废水。这些废水主要来源于穿越不良地质单元时产生的涌水、施工设备如钻机等产生的废水、爆破后用于降尘的水、喷射水泥砂浆从中渗出的水以及基岩裂隙水等,形成了惊人的水量。”几天来,项目总工程师刘东明高度关注废水问题,他知道大量的隧道废水,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周边生态,还可能对施工进度和成本造成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与国家倡导的绿色施工、生态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必须找到一种高效、环保的废水处理方案,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杨关飞攥着最新的监测报告,眼前的导流渠里泛着金属光泽的浊流裹挟着混凝土碎屑,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中蒸腾起诡异的白雾。这看似普通的隧洞废水实则是成分复杂的“工业鸡尾酒”,危害远超想象。监测数据显示,水中悬浮物浓度高达2796 mg/L,足以让溪鱼窒息,pH值达11.6,碱性物质和油污严重超标,更有暗藏杀机的油污与重金属。若放任自流,后果不堪设想:悬浮物沉积河床,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高碱性废水渗入地下水,威胁牧民以及畜牧业饮用水安全;油污和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影响人体健康。望着远处毡房升起的炊烟和便道旁清澈的溪水,杨关飞心中五味杂陈,他收起监测报告看向眼前的美景:“绿水青山不是口号,是必须守护的底线!”
每天140吨的废水处理,是个不小的挑战,项目集合了长安大学地质专家、高级工程师、环保技术员和施工班组组成攻坚团队,经过一番深入的考察和实验,采用多级物化处理工艺,让废水经历四次“变身”,使其能够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经济。
“废水首先流入了三级重力沉淀池,就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沉淀室”。在这里,废水中的大部分固体颗粒因为重力作用慢慢沉到底部,而上层的清水则自动流入了下一个环节——pH调节池。在精准地加入盐酸,将水的酸碱度调整到6到9之间,完成它的第一次变身。”北天山脚下莫逊山隧道进口TBM广场下方的沉淀池旁,项目环水保管理员刘会江介绍道。“随后在高效沉淀池,聚合氯化铝(PAC)将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紧紧粘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聚丙烯酰胺(PAM)这位加速助手加入,帮助这些颗粒更快地沉降。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废水中的悬浮物去除了90%以上,水质明显改善,第二次变身后接着流入了多介质过滤器。这里,石英砂和活性炭等滤料层像一道道防线,将那些细小的悬浮物一一拦截,确保出水的浊度低于5NTU。最后,废水进入了超滤系统开始第四次变身。这里的超滤膜孔径极(0.01-0.1μm),能够截留细菌、胶体及残留的悬浮物,使出水浊度进一步降至0.1NTU以下。处理后每日省下的84吨净水,可用于设备冲洗和隧道降尘,日均回用率达80%,减少新鲜水消耗”
整个处理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净化之旅”,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和膜分离的组合技术,140吨废水得以重生,经过检测,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回用水质的标准,完全符合项目对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彰显了项目在环保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更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以前觉得工程人只会开山劈石。”杨关飞手里拿着新发的草叶,“现在我们学会了和大自然谈恋爱。”在他身后,模块化处理设备正将最后一股浊流转化为清泉,汇入山涧,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