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最艰苦的地方,我的青春在绽放
2025.03.03
来源:
作者:任松

引言

近日,光明日报发布《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系列报道,受到许多投身西部建设青年的关注,反响热烈。在雪域高原工作八年的西藏林芝项目生产副经理任松也发出了 “没有荒凉的西部,只有荒凉的人生”的感慨,被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光明日报评报:“因作者用朴实真挚、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回顾了自己在西藏艰苦环境中参与公路建设的亲身经历,在极端条件下,通过创新思维,成功完成高难度工程建设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和精神风貌。面对艰苦环境也依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选择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发展努力做贡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雪域高原之美,令人神往。然而,西藏之苦,也是尽人皆知。一说到去冰天雪地、低压缺氧的世界屋脊工作、生活,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但,青年人不就该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吗?八年前的我,就是这样。

那时,我从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进入中交二公局四公司工作。公司的施工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面对众多选择,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我来到了西藏拉泽隧道项目施工地。

我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拉泽隧道二工区1#斜井,距离达孜县城24公里左右,海拔4600米,因为筹建期间没有电力和网络,道路也不通畅,仅靠一部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初见工区时一片荒凉,仅矗立着两个白色集装箱,所有人员都穿着厚重的军大衣大喘着粗气,高原的罡风吹裂了大家的嘴唇,每个人的脸颊上都染了“高原红”。为了保存体力,没人大声说话,工地上唯一响亮的就是机械平整场地时的轰鸣声。

师傅安慰我:“苦是苦了点,但我们修建的可是世界最长的超高海拔公路隧道,这机会,一生能遇上几回?”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只管往前冲吧!

慢慢地,我适应了这个当时觉得不能待下去的环境,积极投入到工作中。2021年12月5日,我所在的1号斜井双洞顺利贯通;2024年12月18日,整个项目通车试运营。那一刻,工地上一片沸腾,大家笑着、欢呼着,感觉付出的所有艰辛都是值得的!

2019年,我来到昌都左贡县松果公路项目。那里的施工环境令我至今难忘,汹涌的怒江、纵横的沟壑、陡峭的绝壁、狭窄的牛道、残破的吊桥......那是自治区唯一未通公路的村庄,每次车辆经过进乡的沿怒江公路时手心总会冒汗,同样的没电、没网、没信号,物资运输极为困难,项目团队靠着对讲机传话、马驮柴油鏖战3个月,终于贯通了8公里的“希望路”“幸福路”。

修路期间,当地农牧民对我们十分关心。一天,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大爷走了好几公里山路来到工地,背上背着满满一袋子自家产的酒梨。他把酒梨塞到我们手里,边说边比画,感谢我们来修路。酒梨干涩,但每每想到那一刻,心里都很甜。通车那天,村民们穿戴着最隆重的民族服饰,在我们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迎着国旗载歌载舞,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最淳朴的笑。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当初“要去最艰苦的项目”的初心被赋予了深刻而动人的意义。

2022年底,我又到了山南边境的项目,同样荒凉的不毛之地、见不到任何树木,有的只是那一座又一座的巍峨雪山。“进去了不想出来,出来了不想进去”是每位职工内心的真实写照。海拔4400米到5500米,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仅6个月,项目团队最终还是团结一心、锚定目标,顺利打通了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

转眼间我在雪域高原已经工作了8个年头,走过了拉萨、昌都、山南、林芝,已然从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公路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公路修到哪里,生活的便利和致富的希望就被带到哪里。

我还清晰记得毕业那年校园里夺目的大标语——“没有荒凉的西部,只有荒凉的人生”。而今,每每走过西藏各地区的公路、隧道、桥梁,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看到西藏这几年的新变化,我深深感觉到自豪,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青春。



微信

中交二公局四公司

打开微信扫一扫,时刻关注中交二公局四公司最新动态!

移动

中交二公局四公司移动版

打开微信扫一扫,访问中交二公局四公司移动版!

留言
信箱
返回顶部